西安财经学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方案
作者: 时间:2017年03月29日 00:00 点击数: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号)和《西安财经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西财党发[2016]13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按照“充实内涵、注重应用、扶优强特、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进一步转变专业建设理念,加强改革引领和重心下移,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将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打造成陕西省乃至全国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导向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学生成才开展全方位训练,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2.对焦社会需求
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要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行业的办学传统,发挥学校在长期办学中积淀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焦国家特别是陕西省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专业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3.注重内涵建设
围绕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一流专业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深化专业改革内容。完善支撑,补齐短板,苦练内功,突出优势,全方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支持一流人才培养。
4.坚持特色发展
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突出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优势特色,新增体现办学特色、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优势特色专业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
三、总体目标
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到“十二五”末学校已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统计学、财政学、会计学等3个专业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等5个专业被命名为省级名牌专业,统计学、会计学等2个专业列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8个专业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
到2020年,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建成陕西省“一流专业”,力争统计学进入全国优势培育学科行列。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特色专业6-8个,努力使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达到国家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团队5-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20门;实现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突破。
到2025年,努力使经济学、经济法、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进入陕西省一流专业行列。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科学确定专业发展思路
要根据学校办学规定,积极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最新趋势,以及国内、省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情况,综合分析研判,科学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思路,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目标和路径。注意坚持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明晰的专业品牌。
(二)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培养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发挥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高校毕业,有较强教学科研潜力的博士生,以充实教师队伍。努力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争取实现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均超过50%;支持现有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参加培训、访学、合作研究,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增强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方式,提高双能型教师比例;注重吸收实际部门业务水平高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三)创新选拔与培养模式
在现行招生制度框架内,选择基础好、水平高的部分重点专业,采取学生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挑选高素质有潜力的学生,建立“实验班”、“国际班”、“方向班”,参照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制定高标准的培养方案,配备较强的师资阵容,探索高水平优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一流专业自主招生试点权力。
增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大校际合作,鼓励跨校选课,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采用短期交流、“2+2”、“3+2”等多种模式,与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专业联合培养学生。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努力实现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5%以上的目标。积极申报参与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按照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动向和专业改革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吸收政府、企业、学者、一线教师、校友和在校学生,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凝聚众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每个课程(群)有明确的负责人,每位教师归属一个课程(群),组织课程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改革等相关活动。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积极跟踪学术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社会影响力。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编写系列教材,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教材。要围绕特色定位,研发特色课程,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章制度,鼓励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实践和创业创新教育
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其中,理工类本科专业不低于25%,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低于20%。加强专业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周、小学期实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等,构建起包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政府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专业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坚持科研基地对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项目,培养熏陶学生创新意本科教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模式,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选择现实经济问题,开展调查,撰写论文,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提高专业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增加专业的学术话语权。加强与政府、用人单位沟通,增强社会对本校专业的了解,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扩大本校专业的知名度,建立本校专业的良好口碑。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一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考评等工作。
组 长:校长
副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
成 员:教务处、党政办、人事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国资处、实验实训中心、质量评估中心、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教学部)院长(主任)
(二)加大支持力度
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改善一流专业办学条件。
在陕西省“三秦学者”、“百人计划”和学校“雁塔学者”等岗位设置上优先考虑一流专业发展需要;在教学名师、青年英才、教学新星评选中优先向一流专业倾斜。
设立一流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对进入陕西省一流专业行列的专业,每年提供100万元的专业建设经费,对校级一流培育专业,每年增加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师资队伍提高、专业综合改革、课程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
(三)强化责任约束
实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责任制,二级学院院长是一流专业建设直接责任人。一流专业建设绩效将作为二级学院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对一流专业实施动态管理,对专业建设业绩良好者加大支持力度,对建设绩效不佳者提出整改意见,直至停止支持。